今天是十一长假结束后的第一天,“神兽”虽已“归笼”散户配资网站,不少爸妈却没能松一口气。
假期里,一些家长放宽了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限制,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。
“假期结束了,手机一收,孩子就像丢了魂似的!”
“心根本收不回来,满脑子还是视频和游戏!”
孩子们仍意犹未尽,指尖在方寸世界中流连,家长们却忧心忡忡,试图将脱缰的注意力拉回正轨。
那句“就玩一会儿”的假期特许,如同打开潘多拉魔盒,如今想要合上,远比想象中艰难。
图源:视觉中国
失控的“自由”
“没想到给了手机,这么难收场!”十一长假结束第一天,家长王女士不断叹气,后悔假期给了初一的儿子小齐手机。
十一假期,小齐和爸妈回了趟老家。老家热闹,人来人往。客厅里,小齐抱着他那台受“监护”的iPad看。一位亲戚随口问:“小齐,你初中了吧,怎么还用iPad,没有自己的手机吗?”
这一问,打开了小齐倾诉的闸门。他立刻“委屈”地说没有手机的种种不便。一旁的爷爷奶奶心疼孙子,立马表态:“现在哪个小孩没有手机?”小齐趁热打铁,把班级微信群翻给爸爸看:“我们班四十多个同学,人人都有手机,就我没有!”
看着班级群热闹的聊天,爸爸瞬间“破防”。他仿佛看到儿子在同学们谈论手机游戏、分享短视频观看心得时,那份被孤立在外的落寞。他对一直坚持原则的王女士说:“别人都有,就他没,心里该多难受!我这台备用手机,先给他用!”
王女士本想再“撑一撑”,但在其他家人的“统一战线”前,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立无援。
最终,家庭会议达成了“君子协定”:假期每天上午、下午和晚上可以各使用45分钟,累计不超过3小时,每天游戏时长不超过1小时,晚上8点前必须归还。相比之前iPad上的每个App都需要妈妈远程批准使用时长,爸爸这台完全“自由”的手机,仿佛是一片没有围栏的草原。小齐信誓旦旦,保证会遵守规则。
然而,自由的味道一旦尝过,便再难回头。起初,小齐还会正儿八经地用手机“看新闻”,但很快,他就打开了“三角洲”等游戏,激战一场。由于手机没有任何使用限制,“每天1小时游戏”的规则也形同虚设。
王女士发现,自从小齐在10月3日拿到手机,到6日,作业效率非常低。
“写不了一会儿,他就抱怨‘好累啊,没劲’,然后找爸爸软磨硬泡,一会说就看15分钟新闻放松一下,或者就用10分钟跟同学讨论一下题。”
7日一早,一家人返回杭州。假期临近尾声,王女士宣布:“假期要结束了,手机使用时间要减少,每天最多1小时。”
小齐听后马上跳起来:“这不还在放假吗?凭什么就要减少!”王女士退了一步,提出换回原来使用的iPad。小齐又拿各种理由拒绝:“iPad界面和手机不一样,我用不惯!这个游戏在iPad上有延迟,体验太差了!”
“总之,曾经他觉得非常不错的iPad,此刻变得一无是处!”王女士说,当时看着这个为了手机据理力争的儿子,感到既陌生又无力。
相似的“剧情”,在小雨家也在上演。
初二的小雨,在9月份的几次小测中取得了不小的进步。爸爸一高兴,就在秋假开始时给了一份特别的“奖励”——平时被严格限制使用的手机,彻底“解禁”10天。
“女儿长大了,懂得自律了,我们应该相信她。”当时,爸爸对略显担忧的妈妈这样说。
假期的第一天,小雨的确挺自律,只是偶尔看看微信,刷刷小红书。但手机自由的诱惑太大了,第二天,情况就悄然变化。妈妈发现,小雨吃饭时手机就摆在碗边,甚至一家人出门散步,眼睛也盯着屏幕。
最让妈妈揪心的是一个傍晚。全家去西湖边,妈妈想着好久没来西湖了,和女儿合个影,连叫了三声,小雨才茫然地抬起头。那一刻,妈妈觉得,小雨仿佛是从一个遥远的世界被硬拉回来,脸上还带着一丝被打断的不耐烦。
“假期结束了,她的魂似乎还没收回来。昨天就一直抱怨说不想上学,理由是假期结束了手机就不能自由用了。气死我了!”小雨妈妈告诉记者,今天是节后上学第一天,她和班主任老师联系后,发现女儿状态很差,“老师说她眼神都是飘的,很心不在焉。”
从“紧急刹车”到“平滑过渡”
在杭州采实教育集团澎扬中学德育处主任励仕杰老师看来,寒暑假或十一长假结束后,因为催补作业、手机管控、作息调整引发的亲子冲突,导致孩子的情绪问题时有发生。
“假期中,无节制的电子产品使用让大脑持续处于高刺激状态,容易形成行为依赖。”励老师解释,一旦开学前家长骤然收紧管控,孩子轻则哭闹反抗,重则出现抑郁、暴躁等情绪障碍。
“开学综合征的本质,是孩子在‘自由’与‘规则’、‘虚拟’与‘现实’之间的心理切换有了障碍。”他提醒,破解“假期后遗症”,不要“紧急刹车”,而要尝试“平滑过渡”,家长需持续对电子产品进行合理管控,在假期也不要任由孩子无节制使用,可通过设定每日使用时长上限、逐步减少使用时间的方式过渡,另外,用亲子阅读、益智游戏等活动替代部分电子娱乐,让孩子把注意力从屏幕转移到开学的状态中。
励老师表示,破解手机困境,家长们需要了解,网络成瘾的本质是“需求代偿”。当现实生活中高层次需求(如社交归属、情感认同、价值实现)未被满足时,虚拟世界便成为替代出口。家长在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,更需注重高质量陪伴、平等对话,为孩子创设真实的社交场景与自主决策空间,帮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建立归属感与价值感。
对于部分家长担心“不让孩子接触网络会导致其落后于时代”。励老师认为,这种焦虑源于对技术发展规律的误读。“互联网产品正朝智能化、简易化迭代,操作门槛随技术进步不断降低,即便老年人也能快速掌握基础应用,更何况学习能力旺盛的青少年。学校已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系统培养数字素养,保障学生掌握必要的信息社会生存技能。家长更应厘清‘接触’与‘沉迷’的边界。网络资源确能辅助学习与生活,但需以‘工具理性’为前提,若以牺牲学习时间换取娱乐满足,‘紧跟潮流’终将得不偿失。日常生活中,家长可通过探讨科技热点、引导筛选优质学习资源等方式,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技术使用观。”
与其简单禁止或放任,不如与孩子共同协商制定“家庭电子产品使用公约”,明确使用时段、内容边界与奖惩机制。“将监管过程转化为教育契机,在尊重与规则中,逐步培养孩子的自控力与责任感。
富深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